4月19日,第四届北京大学-云南大学英语翻硕(MTI)论坛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401会议室举行,并通过线上平台同步举行。本系列论坛由北京大学与云南大学两所高校英语翻译专业硕士(MTI)项目联合举办,旨在为本专业在读研究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与切磋的学术平台,探讨如何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守正创新,进一步提升翻译专业研究生的综合学术素养与翻译实践能力。我院参加本次论坛的英语翻硕学生由崔凤娟教授、孔媛博士两位老师带队,圆满完成了本次论坛活动。
北京大学英语系主任纳海长聘副教授、林庆新教授、丁林鹏副教授、刘璐副教授四位老师,以及我院院长刘树森教授、崔凤娟教授、孔媛博士担任点评专家,两校共12名英语翻译硕士进行论文宣读。
论坛在丁林棚副教授富有洞见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。本次学术交流呈现出鲜明的跨学科特色与多元文化视野:从《离骚》的意象之美到《召树屯》的民族叙事,从《秦风·蒹葭》的意境传译到《金刚经》的哲学阐释,同学们既深耕传统经典翻译的沃土,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翻译研究的新疆域。研究议题不仅涵盖《孙子兵法》的军事话语转换、《贝叶经》的多模态呈现等典籍翻译难题,更创新性地探讨了预训练语言模型在政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效果。

论坛会场

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树森院长进行线上点评发言
在为期一天的学术盛宴中,参加论坛的同学们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展现了多元的研究方法:方言翻译的音韵处理、诗歌译本的对比批评、文化适应策略的系统构建、译者主体性的理论探讨、少数民族叙事的跨文化传播,以及文学作品中哲学意蕴的转译策略等议题交相辉映。每位同学报告结束后,点评专家们从理论建构、方法创新到实践应用等维度给予了专业而细致的指导,既肯定创新点,又提出改进方向。会场内思想火花不断迸发,学术对话层层深入。与会师生纷纷表示,这种跨校际、跨代际的学术交流对提升翻译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大有裨益。

参加论坛的师生合影
在论坛结束之际,林庆新教授和崔凤娟教授就此次论坛成果做总结发言,刘树森院长致闭幕辞。刘树森院长深情回顾了北京大学-云南大学英语翻硕(MTI)论坛四载春秋的发展历程。他强调,论坛始终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使命,是培养“讲好中国故事”高端翻译人才的重要平台。面对新时代国际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,刘树森院长从自身的翻译研究与教学经验出发,给同学们提出进行翻译研究与实践的建议和殷切希望,同时勉励在座学子在文明互鉴中展现中国青年的学术担当。参加本次论坛的师生相约明年在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再见,继续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。
供稿:翻硕中心
附件: 论坛议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