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与历史对话,与自然为诗。”2025年4月20日19:00-21:00,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在外国语学院楼310成功举办了“理解中国·知行有道”读书会第一期!本期读书会围绕阅读书目--郭文斌的《中国之美》这部作品为中心。
本次读书会亮点回顾:
深度共读:参与者提前研读《中国之美》,并从诗词、民俗、艺术等多重视角解读“中国之美”的多元内涵。
跨学科思辨:分组讨论“如何用专业优势传播中国美”,外语学子结合翻译、跨文化交际等技能,提出“文化译介创新”“新媒体传播策略”等创意方案。
知行合一:活动后每位同学提交600字心得体会,让思考落地生根!
第一部分
主持人就本次向参加活动的同学阐述“理解中国·知行有道”读书会的影响与意义。“理解中国·知行有道”读书会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载体,更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、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。它通过思想引领、学术深耕、实践赋能,培养了一大批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,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了青春力量。未来,随着“双一流”建设的推进,此类活动将进一步深化,成为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育人体系中的亮丽名片。
第二部分
蓝晶莹、徐佳琳、赵庆丹等10名同学进行读书会分享与展示。

徐佳琳同学:《中国之美》,正如汪政先生所作的序言一般,是一片“光明而温暖的风景”。这不仅是一部扎根乡土文化的巨著,而且是一部饱含东方美学的史诗。
用郭文斌先生自己的话说,他的写作风格“可能和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关……在我接受的教育中,没有黑暗,只有光明;没有寒冷,只有温暖;没有批判,只有祝福”。他曾借用一位电影人的话来定性自己的写作:“我明知生活中有黑暗,但我就是要告诉观众光明。”
《中国之美》,美在自然,体现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。《中国之美》,美在人文,蕴藏于俗常的精神图腾。《中国之美》,美在心灵,是乡土文化中的生命觉醒。这主要体现在快与慢的碰撞和心灵的洗礼两个方面。正如汪先生在序言所说,“无用的文学其实是有用的。说文学边缘化,那是因为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退出了中心。”“所以,决定文学的不仅是我们手中的笔,还有我们的双脚”。愿我们都能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,充分利用我们自身的学科优势,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讲好中国故事。
9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作品,在现实与历史中建立了一种联系。我们从同学们的分享中不仅深化了对中国的认知。
从历史、文化、社会等多角度理解中国的发展脉络与精神内核,培养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与自豪感;更强化了我们共青团员们的价值观塑造,将理论学习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,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、民族观,增强“四个自信”。
第三部分
分析研讨:主持人将大家分成2组,每组结合书中内容阐述创作灵感和对中国美的理解;围绕“如何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传承和传播中国美”展开讨论,然后每组推选代表总结讨论成果。
第一小组:郭文斌的《中国之美》以诗意的笔触与哲学的思辨,为当代人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华文明深层逻辑的窗口。书中不仅揭示了传统节庆、风俗背后的“时间哲学”与“生命观”,更通过“知行合一”的实践路径,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可落地的行动指南。阅读此书,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,让我在感性共鸣与理性反思中,重新审视中国之美的本质与价值。
第二小组:在剖析文化现象时,作者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,以“知行合一”的视角探讨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。书中没有空谈理论,而是通过讲述民间故事、个人经历,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可感知、可践行的生活方式。例如,通过描写春节期间阖家团圆、守岁祈福的场景,展现出传统节日对家庭情感维系和社会伦理建设的重要作用,为当代人在物质化社会中重建精神家园提供了启示。
第四部分
最后,主持人对本次读书会进行总结。新时代的青年,要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找平衡。《中国之美》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量,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觉醒。它让我们意识到,传统文化并非“过去的遗产”,而是“未来的路标”。在人工智能与全球化浪潮中,我们更需要从《中国之美》中汲取智慧:以自然哲学校准发展节奏,以乡土伦理滋养精神家园,以乡愁使命凝聚文化认同。唯有如此,“知行有道”才能从口号变为现实,让中国之美在当代焕发永恒的生命力。本次读书会圆满成功。
